溯源码作为一种可追溯的防伪手段,被普遍的应用在商品的流通、销售等环节,也是消费者判断商品真伪的重要标识之一。
然而,有媒体近期接获不少消费者反映购买的商品溯源码有一定的问题,甚至“海关入关日期竟比生产日期还早”。
对此,受访电商多将这样一些问题归结于工作人员“贴错”或“漏贴”导致。但是,该说法难以让我们消费者信服。
所谓商品溯源码,通俗讲就是给商品实行了实名制,一经发现问题商品,就可以溯源查找“真凶”。在我国,对肉类、蔬菜等重要食品,已经建立了追溯体系,并取得了一些经验。
实践更表明,建立商品溯源平台,一方面,便于生产经营企业加强自我约束,塑造自身品牌,培育固定消费群;另一方面,消费者也减少了选购商品的时间和成本。
但此次消费者反映的商品溯源码问题,如码上的商品采购日期早于商品的生产日期、商品名称与实际不符、商家竟可以每时每刻更改信息等“乱码”现象也提醒,一旦监管缺失,溯源码反而沦为问题商品的“护身符”。
如此前就有新闻媒体报道称,各地商品溯源体系标准不一,由企业自建的商品溯源平台缺乏监管,变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码鱼目混珠、以次充好的问题。
有的商品张冠李戴,乱贴追溯码;部分原产地品牌的溯源码,变成了企业的牟利工具;消费者能查到的溯源信息也是参差不齐……由于“重建设、轻监管”导致商品追溯体系建设出现的种种乱象,显然背离了建立商品追溯平台、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初衷。
因此,商品追溯体系,“重建设”更需“严监管”,别让商品溯源码沦为一些无良企业忽悠消费者的“乱码”。
首先,应切实发挥追溯平台作用,监管线上线下同时发力,确保进入销售环节的商品来可追、去可查。同时,还应有专门机制进行协调与监管,而不能任由企业自追溯或乱追溯。
特别是,对涉及追溯造假、售假企业,线上线下生产经营单位等,实行“零容忍”,首犯重罚,再犯责令永久退出商品产销市场等严厉措施。如此,方能确保溯源码不沦为“乱码”,守护好商品安全和消费的人利益。
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,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,附上作者署名、身份职业、身份证号码、手机号以及银行账户(包括户名、开户行支行名称)等信息,如用笔名,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,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公开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数据雷同?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:编辑错误导致 知情人士称底稿数据无误
一口气吃30多颗,女子疼得打滚!医生傻眼:胃里全是密密麻麻......
减负、减负、减负,说再多也不如直接掀桌子/
主站 商城 论坛 自运营 登录 注册 减负、减负、减负,说再多也不如直接掀桌子 廉颇 2025-01-2...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